去年夏天,一个老乡家的娃考上了985。全村搅得跟过节一样,锣鼓都敲起来了。
但是他爸妈没高兴太久,因为学费、住宿费、生活费加起来,每年至少两万块,对于一个年收入不足四万的家庭来说,是出血。
而讽刺的是,这个孩子的同班同学,一个家境殷实的城市女孩,上大学那天,不仅收到父母送的最新款苹果手机,还被安排了半年欧洲交流的预算。她说:“大学机会要自己争取。”却忘了,那些她所谓的“自己争取”的平台,本就是家里替她铺的。
那一刻我突然发现——
改革开放四十多年,我们曾经拼命强调的“人人都有机会”,似乎正在被另一套规则悄悄替换:出生决定起跑线,资源决定速度,背景决定终点。
在八九十年代,中国社会整体贫穷,但很多人有一种朴素的信念:只要肯努力,就能改变命运。
那时候的大学扩招、分配工作制度,让无数农村孩子第一次走出家门,和城里孩子坐在同一张课桌旁——这是平等最宝贵的时刻。
而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腾飞,也给了草根攀登的梯子:有人摆摊发了财,有人进厂变成技术骨干,那些故事像鸡血一样激励着下一代。
但今天呢?
教育资源向一线城市集中,就业机会被关系和人脉把持,资本逐渐固化阶层通道。我们还在喊“优秀就有机会”,可这个“优秀”更多指的是——出身优越才可能具备的条件。
精英主义,本来是一种鼓励——希望社会资源向能力强的人倾斜,以促进效率提升。
但问题是,一旦社会财富与资源过于集中在精英圈子手中,而缺乏有效再分配机制,它就会演变成“精英自我循环”:
- 精英家庭的孩子获得最好教育
- 拥有更多试错成本和人脉
- 再次进入资源密集行业
- 成为下一代的精英
普通人呢?普通人的孩子也可能很聪明,很努力,但他们没有资源去长期打磨竞争力,于是在起点就输了,还被要求接受“这就是公平”。
这种局面下,“平等机会”开始沦为空话。
而一旦社会的流动性下降,底层的不满会积累,最终影响的不是某个群体,而是整个社会的安全感和凝聚力。
我并不反对精英,只反对垄断通道的精英主义。
社会需要精英,但更需要保证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精英的平等土壤。
这意味着:
1. 教育资源必须真正下沉,让乡村学校有高质量师资,缩小起跑线差距;
2. 社会政策应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发展扶持,而不是让他们陷入“穷—更穷—失去竞争力”的循环;
3. 媒体舆论要反思,不要总拿“寒门逆袭”当励志案例绑架普通人,因为那是奇迹,不是常态。
改革开放的精神,不只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更重要的是——
先富带动后富,最终实现共同发展。
否则,我们会在繁华的表象下,埋下越来越深的裂缝。
有人说,社会不可能绝对平等。确实如此,但我们至少要确保——赛道是同一条,规则是一致的,裁判不偏不倚。
否则,总有一天,赛场旁看不下去的人,会掀翻整个跑道。
万隆优配-炒股配资公司站点门户-股票配资论坛-权威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